概述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
病因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实验室内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
人群易感性:人对CHIK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
CHIKV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对血细胞如原代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等不敏感。CHIKV可感染非人灵长类、乳鼠等动物。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2~12天,通常为3~7天。
急性期后,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可完全恢复。部分患者持续性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达数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个别患者留有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
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生活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或12天内有疫区旅行史,发病前12天内有蚊虫叮咬史。
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病程2~5天出现皮疹,多个关节剧烈疼痛。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3)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RNA;
(4)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
诊断标准:疑似诊断: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无流行病学史者,但具有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确定诊断:疑似诊断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者。
鉴别诊断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相同,流行区域基本相同,临床表现亦类似,与登革热较难鉴别。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出血倾向较轻。鉴别有赖于实验室特异性检测。
O’nyong-nyong病毒、Mayaro病毒等甲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和基孔肯雅热相似,不易根据临床表现和一般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需要通过特异性检测进行鉴别诊断。由于这些病毒之间存在抗原性交叉,对血清学检测结果需要仔细分析。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是鉴别这些病毒感染的主要方法。
由细小病毒B19引起,首先出现颧部红斑,伴口周苍白,2~5天后出现躯干和四肢的斑丘疹。关节受损表现为多关节周围炎,较多发生在近端指趾关节、掌关节,可侵犯腕、膝和踝关节。细小病毒B19特异性抗体和核酸检测阳性。
本病还需与流感、麻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细菌性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
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采取防蚊隔离措施。
预防
基孔肯雅热的预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尽量就地治疗,以减少传播机会。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应予以防蚊隔离。隔离期为发病后5天。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
病室中应有蚊帐、纱窗、纱门等防蚊设备。消灭蚊虫和清除蚊虫孳生地。
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采取个人防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