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古代,一般以火烧伤和汤烫伤者居多,故又称为水火烫伤、汤泼火伤、火烧伤、汤火疮、火疮。现代出现了化学烧伤、放射性烧伤、电击伤等。本病的临床特点是创面局部以红斑、肿胀、疼痛、水疱、渗出、焦痂为主要表现,严重者伴有全身症状,若不及时救治或治疗不当,可危及生命。本病西医也称为烧伤。
病因病机
强热侵害人体,导致皮肉腐烂而成。强热主要有火焰、热水、蒸气、电流、激光、放射线、化学物质和战时火器等。轻者仅皮肉损伤;重者除皮肉损伤外,因火毒炽盛,伤津耗液,损伤阳气,致气阴两伤。或因火毒侵入营血,内攻脏腑,导致脏腑失和,阴阳平衡失调,重者可致死亡。西医认为高温可直接造成局部组织细胞损害,使之发生变质、坏死,甚至炭化。大面积严重烧伤可引起全身性变化,早期可因大量体液丢失和剧烈疼痛引起休克。在体液回吸收期和焦痂脱落期细菌感染可引起脓毒败血症。创面修复愈合可形成大量瘢痕或形成顽固性溃疡。
临床表现
面积较小,一般无全身表现,仅有局部皮肤潮红、肿胀,剧烈疼痛,或水疱。
面积大,多因火毒炽盛,入于营血,甚至内攻脏腑而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病程一般分为3期:
以上症状多发生在3个时期,一是伤后3~7天的体液回流期,随着组织间液返回血管,火毒内陷(细菌进入血循环);二是烧伤后2-4周焦痂自溶脱痂期,大量焦痂脱落,出现新鲜创面,创面继发感染;三是烧伤1个月后恢复期,患者体质消耗严重,气阴两伤,正气虚损,抵抗力低下,火热余毒乘虚内陷脏腑。
头面颈=9%+(12-年龄)%
双下肢=46%-(12-年龄)%
烧伤深度一般采用三度四分法,即Ⅰ度、Ⅱ度(又分浅Ⅱ度、深Ⅱ度)、Ⅲ度烧伤。
检查
重度烧伤早期,体液丢失,血液浓缩时,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明显增高,尿比重增高;代谢性酸中毒时,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非蛋白氮升高,有条件时可查血气分析,以及血清Na+、K+、CL-的测定,以确定有否酸中毒;脓毒败血症时,白细胞总数常在10×109/L~25×109/L之间,中性粒细胞达85%以上,并可见中性核左移及中毒颗粒。血培养阳性时有助于诊断;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有助于确定致病菌种类,可针对性地选择抗毒素。
诊断
本病的诊断,实际是对烧伤后伤情作一个较准确的判断的过程,而准确地判断患者的伤情,对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好坏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烧伤后伤情的严重程度与烧伤的面积和深度有密切关系,另外与烧伤的部位、患者年龄、体质、烧伤的原因及是否有并发症等亦有关。
治疗
小面积轻度烧伤,可单用外治法;大面积重度烧伤,必须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内治原则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主。外治在于正确处理烧伤创面,保持创面清洁,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愈合。深Ⅱ度创面要争取和促进痂下愈合,减少瘢痕形成;Ⅲ度创面早期保持焦痂完整干燥,争取早期切痂植皮,缩短疗程。
证候:壮热烦躁,口干喜饮,便秘尿赤;舌红绛而干,苔黄或黄糙,或舌光无苔,脉洪数或弦细数。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方药: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犀角地黄汤或清营汤加减。口干甚者加鲜石斛、天花粉;便秘加生大黄;尿赤加白茅根、淡竹叶等。
证候:神疲倦卧,面色苍白,呼吸气微,表情淡漠,嗜睡,自汗肢冷,体温不升反低,尿少,全身或局部水肿,创面大量液体渗出;舌淡暗苔灰黑,或舌淡嫩无苔,脉微欲绝或虚大无力等。治法:回阳救逆,益气护阴。方药:四逆汤、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冷汗淋漓加煅龙骨、煅牡蛎、黄芪、白芍、炙甘草。
证候:壮热不退,口干唇燥,躁动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而干,苔黄或黄糙,或焦干起刺,脉弦数等。若火毒传心,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若火毒传肺,可见呼吸气粗,鼻翼翕动,咳嗽痰鸣,痰中带血;若火毒传肝,可见黄疸,双目上视,痉挛抽搐;若火毒传脾,可见腹胀便结,便溏粘臭,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或有呕血、便血;若火毒传肾,可见浮肿,尿血或尿闭。治法:清营凉血解毒。方药:清营汤或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气粗咳喘加生石膏、知母、贝母、桔梗、鱼腥草、桑白皮、鲜芦根;抽搐加羚羊角粉、钩藤、石决明;腹胀便秘、恶心呕吐加大黄、玄明粉、枳实、厚朴、大腹皮、木香;呕血、便血加地榆炭、侧柏炭、槐花炭、白芨、三七、藕节炭;尿少或尿闭加白茅根、车前子、淡竹叶、泽泻;血尿加生地、大小蓟、黄柏炭、琥珀等。
证候:疾病后期,火毒渐退,低热或不发热,精神疲倦,气短懒言,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自汗、盗汗;创面肉芽舌淡,愈合迟缓;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治法:补气养血,兼清余毒。方药:托里消毒散或八珍汤加金银花、黄芪。食欲不振加神曲、麦芽、鸡内金、薏苡仁、砂仁。
证候:疾病后期。火毒已退,脾胃虚弱,阴津耗损。面色萎黄,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口干少津,或口舌生糜;舌暗红而干,苔花剥或光滑无苔,脉细数。治法:补气健脾,益胃养阴。方药:益胃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小面积Ⅰ、Ⅱ烧伤可外涂京万红烫伤药膏、清凉膏、紫草膏等,暴露或包扎;或用地榆粉、大黄粉各等份,麻油调敷后包扎,隔日换药1次。
较大面积的Ⅱ烧伤,皮肤无破损者,抽出疱内液体;水疱完整或水疱已破者,剪去破损外皮,外用湿润烧伤膏;或用液体石蜡100ml加庆大霉素80万U,调匀后外涂,每日数次。
Ⅲ度烧伤可外涂碘伏,保持焦痂干燥,防止感染。全身情况好者,于3~6天后分批多次切痂及植皮,或保痂开窗植皮;伤员情况及条件不允许切痂植皮时,可采用“蚕食脱痂”法,于伤后2~3周左右痂下自溶时,分批分区剪去痂皮并植皮;亦可外用水火烫伤膏、创灼膏等脱痂。
迅速消除致伤原因,脱离现场。
西医治疗轻度烧伤主要是处理创面和防止局部感染;对大面积重度烧伤,则采取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并重的原则。烧伤后着重防治低血容量休克,尽快给予输液以恢复血容量,并给予营养支持,纠正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紊乱。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一般首选青霉素和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或根据创面脓液细菌培养选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对创面处理多采用暴露疗法,局部应用抗菌药物。Ⅲ度烧伤多采用切痂植皮术等治疗。
预防
1.加强安全教育,正确使用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
2.在家庭或幼儿园,开水、热粥、热汤要放好,勿被小儿弄翻。
3.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后实施无菌隔离1~2周,病室要定时通风,保持干燥,限制人员进出,接触患者的敷料、被单、物品等注意灭菌。
4.精心护理,勤翻身,防止创面长期受压,保持痂皮干燥和完整。
5.鼓励患者进食,可以绿豆汤、西瓜汁、水果露等代茶频服;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蛋、肉类。禁忌辛辣、肥腻、鱼腥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