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宫颈浸润癌是发生于子宫颈上皮的恶性肿瘤。我国宫颈浸润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死亡的第7位。早期宫颈浸润癌的5年生存率达90%,晚期仅10%。普查对宫颈浸润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肯定的积极作用。在宫颈浸润癌的发病率自45岁开始逐渐上升,45~55岁是高峰发病年龄,第二个发病高峰年龄在3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8岁。
病因
宫颈浸润癌的发病与早婚、早育、多产、性生活过早过频、性生活紊乱、性生活不洁等婚育及性生活因素相关。宫颈浸润癌发病危险性与性行为有关。有研究发现配偶精液中多聚精胺和精脒的氧化产物,四甲烯二胺是发生宫颈浸润癌的协同因素。配偶的精液中聚胺浓度高,可能增加发生宫颈浸润癌的危险性。由于宫颈浸润癌发病与性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已婚妇女应该定期普查,及时诊断和治疗癌前病变。
宫颈浸润癌发病还与宫颈糜烂、裂伤、外翻,内分泌,包皮垢,吸烟,生活经济状况,精神创伤,家族肿瘤史,心理学因素,饮食等因素相关。维生素C、A和叶酸等微量营养素摄入量不足是宫颈浸润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吸烟是宫颈浸润癌发病的协同因素,连续吸烟≥4年者患宫颈浸润癌的危险性增加4倍,戒烟可减少其发病危险性。
临床表现
早期宫颈浸润癌可能无任何临床症状。然而,部分患者虽然已有白带增多和阴道出血等明显临床症状,但临床分期仍可能为早期病变。患者于病变早期出现临床症状是宫颈浸润癌患者及时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宫颈浸润癌治疗效果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80%~90%的宫颈浸润癌患者有程度不同的白带增多症状。白带性状与一般炎症相似,随着肿瘤进展坏死脱落及继发感染,可出现恶臭的脓血性白带。
80%~85%患者出现阴道出血症状。可表现为接触性、月经期间期、绝经后或不规则阴道出血等。年轻妇女出现接触性阴道出血或绝经后出现阴道出血都是值得特别重视的临床症状。巨大菜花状外生型肿瘤及溃疡空洞型肿瘤容易出现阴道大出血。
肿瘤浸润进展可出现下腹和腰骶部疼痛,下腹及排便下坠感,便血,排便困难,尿频,血尿,下肢水肿等症状。晚期患者还会出现贫血、体重减轻等恶液质症状。
检查
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见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宫颈腺癌其早期病变常位于宫颈管内,用常规取材法涂片容易出现假阴性。肿瘤标志物检测:70%患者血清SCC和CEA值升高,其水平与肿瘤大小及分期相关,动态测定其浓度可帮助监测病情。
常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胸片,肝、肾、盆腹腔的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肾图等检查。视病情选择进行钡灌肠、静脉肾盂造影、骨扫描、CT、MRI扫描等检查。其中通过超声波或放射性核素肾图检查有无输尿管梗阻及肾盂积水是十分重要的。CT检查诊断宫旁侵犯的准确性为60%。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CT还可用于介导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淋巴造影:特异性高>90%,但敏感性差,不能显示病灶以上的淋巴结及转移灶。
膀胱镜和直肠镜主要用于检查膀胱直肠是否受癌肿侵犯,以明确分期。宫颈浸润癌Ⅳa期的分期标准为癌侵犯膀胱黏膜和(或)直肠黏膜。在膀胱镜及直肠镜检查下活检,是证实膀胱及直肠黏膜有无转移的可靠检查方法。Ⅱb、Ⅲ、Ⅳa期患者应考虑行直肠镜及膀胱镜检。
诊断
早期浸润癌未引起宫颈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时,超声不能识别。早期浸润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碘实验、阴道镜和活组织检查等手段。宫颈浸润癌具有典型的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在宫颈浸润癌肿块内以低回声为主,周边可检出斑点或斑片状及环形强回声,检出条状或短棒状及树枝状血流,超声可以做出判断。
对宫颈上皮转化区有局限性点状血管、镶嵌,异型血管及白斑的可疑病例在阴道镜指导下多点取材活检为诊断的金标准。
宫颈浸润癌在阴道镜下的图像可以多种多样,不同的图像可代表不同的病变程度。总体而言,的醋白变化限于转化区内,接近鳞柱交界,与周围上皮有明确的分界。异常的阴道镜下图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出现局限或者弥漫的醋白上皮;②镶嵌血管、细小或粗大点状血管、粗大或者节段状非典型血管;③碘试验不着色等。根据活检可以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由于宫颈浸润癌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因此应注意与感染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腔黏膜下肌瘤、宫颈黏膜下肌瘤、宫颈结核等良性病变相鉴别。
治疗
目前宫颈浸润癌单行化疗尚不能达到完全根治的效果。化疗对晚期宫颈浸润癌及复发患者有一定姑息性治疗作用,对于用单纯放疗或手术治疗预后较差患者,化疗也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手术治疗是早期宫颈浸润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及选择:
宫颈浸润癌患者是否适于手术治疗,除临床分期外,还应根据患者年龄、一般情况、有无合并症及手术禁忌证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