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外伤,占骨折总数的1%~3%,多由高能外伤所致,半数以上伴有合并症或多发伤,致残率高达50%~60%。最严重的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及盆腔脏器合并伤,救治不当有很高的死亡率,可达10.2%。据统计,骨盆骨折中50%~60%由汽车车祸造成,10%~20%是由于行人被撞,10%~20%为摩托车外伤,8%~10%为高处坠落伤,3%~6%为严重挤压伤。
病因
多由高能外伤所致。据统计,骨盆骨折中50%~60%由汽车车祸造成,10%~20%是由于行人被撞,10%~20%为摩托车外伤,8%~10%为高处坠落伤,3%~6%为严重挤压伤。
分类
低能创伤所造成的骨盆骨折多为稳定性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跌倒及低速车祸,或未成年人及运动员髂前上棘或坐骨结节撕脱骨折,前者因缝匠肌,后者因腘绳肌猛力收缩所致,而高能外力所造成的骨折多为不稳定骨折。目前国际上常用的骨盆骨折分类为:
该分类的优点是有助于损伤程度的判断及对合并损伤的估计可以指导抢救判断预后,根据文献统计,分离型骨折合并损伤最严重,死亡率也最高,压缩型次之,垂直型较低;而在出血量上的排序依次是分离型、垂直型、混合型、压缩型。
B1 前后挤压伤,外旋,耻骨联合>2.5cm—骶髂前韧带+骶棘韧带损伤;
B2. 侧方挤压伤,内旋;
B2.1 侧方挤压伤,同侧型;
B2.2 侧方挤压伤,对侧型;
B3 双侧B型损伤;
C1. 单侧骨盆;
C1.1髂骨骨折;
C1.2 骶髂关节脱位;
C1.3 骶骨骨折;
C2. 双侧骨盆;
C3. 合并髋臼骨折。
临床表现
1.患者有严重外伤史,尤其是骨盆受挤压的外伤史。
2.疼痛广泛,活动下肢或坐位时加重。局部压痛、淤血,下肢旋转、短缩畸形,可见尿道口出血,会阴部肿胀。
3.脐棘距可见增大(分离型骨折)或减小(压缩型骨折);髂后上棘可有增高(压缩型骨折)、降低(分离型骨折)、上移(垂直型骨折)
4.骨盆分离挤压试验、4字征、扭转试验为阳性,但禁用于检查严重骨折患者。
检查
对于大多数骨盆骨折来说,通过正位X线片就可以判断骨折的损伤机制,决定最初的急救方案,其他的影像学检查则有助于骨折分类及指导最终的治疗方式。
CT是对于骨盆骨折最准确的检查方法。一旦患者的病情平稳,应尽早行CT检查。对于骨盆后方的损伤尤其是骶骨骨折及骶髂关节损伤,CT检查更为准确,伴有髋臼骨折时也应行CT检查,CT三维重建可以更真实的显示骨盆的解剖结构及骨折之间的位置关系,形成清晰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对于判断骨盆骨折的类型和决定治疗方案均有较高价值。CT还可以同时显示腹膜后及腹腔内出血的情况。
用于诊断和治疗大血管出血,可以通过造影发现破裂的大血管并通过栓塞血管来控制出血。
诊断
诊断要点:
1.伤后骨盆处疼痛、肿胀,有皮下瘀斑及压痛,不能站立行走。
2.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阳性。
3.X线片可确诊骨折情况。
并发症
骨折断端的出血及后方结构损伤造成骶前静脉丛破裂为休克的主要原因,大血管破裂较少,其他原因为开放伤口、血气胸、腹腔内出血、长骨骨折等。
骨盆各骨主要为松质骨,盆壁肌肉多,邻近又有许多动脉丛和静脉丛,血液供应丰富,盆腔与后肤膜的间隙又系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巨大空隙可容纳出血,因此骨折后可引起广泛出血。巨大腹膜后血肿可蔓延到肾区、膈下或肠系膜。患者常有休克,并可有腹痛、腹胀、肠鸣减弱及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的症状。为了与腹腔内出血鉴别,可进行腹腔诊断性穿刺,但穿刺不宜过深,以免进入腹膜后血肿内,误认为是腹腔内出血。故必需严密细致观察,反复检查。
对骨盆骨折的患者应经常考虑下尿路损伤的可能性,尿道损伤远较膀胱损伤为多见。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尿道口溢血现象。双侧耻骨支骨折及耻骨联合分离时,尿道膜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
除非骨盆骨折伴有阴部开放性损伤时,直肠损伤并不是常见的合并症,直肠破裂如发生在腹膜反折以上,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如发生在反折以下,则可发生直肠周围感染,常为厌氧菌感染。
多在骶骨骨折时发生,组成腰骶神经干的S1及S2最易受损伤,可出现臀肌、腘绳肌和小腿腓肠肌群的肌力减弱,小腿后方及足外侧部分感觉丧失。骶神经损伤严重时可出现跟腱反射消失,但很少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预后与神经损伤程度有关,轻度损伤预后好,一般一年内可望恢复。
治疗
主要是对休克及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进行处理。骨盆骨折常合并多发伤的占33%~72.7%,休克的发生率高达30%~60%。严重骨盆骨折的死亡率为25%~39%,都是由直接或间接骨盆骨折出血引起。因此骨盆骨折的早期处理一定要的遵循高级创伤生命支持的基本原则,首先抢救生命,稳定生命体征后再对骨盆骨折进行相应的检查及处理。一旦确定休克骨盆骨折出血所导致,就应根据骨盆骨折的抢救流程来进行救治。早期外固定对骨盆骨折引起的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十分有意义,有效的外固定方式有外固定架-固定前环,C形钳(C-clamp)-固定后环,如果缺乏固定器械,简单地用床单、胸腹带等包裹及固定骨盆也能起到一定的稳定骨盆及止血的作用,如仍不能维持血压,则应采用开腹填塞压迫止血或血管造影动脉栓塞。
主要固定方式为外固定架、耻骨重建钢板、空心拉力螺钉。
主要固定方式为:C形钳(C-clamp),骶前钢板固定;骶后骶骨螺栓、骶骨钢板、骶骨拉力螺钉固定
手术要点: ①髂前上脊后方2cm小切口;②沿髂骨翼方向由前向后钻孔,仅钻透外侧皮质;③置入第一枚5mm螺纹钉;④置入第二枚螺纹钉,位于第一枚后方2~3cm;⑤重复1~4步在对侧髂脊置入螺纹钉;⑥用短杆连接螺纹钉;⑦用长杆连接短杆;⑧调整外固定架复位骨折。
髋臼上缘置钉应向后并指向骶髂关节方向,应在透视下操作以免打入髋臼。
手术要点:a.进钉点位于髂前上棘垂线与股骨干纵轴线交点;b.锤击固定钉使之进入髂骨;c.用扳手紧固固定钉并加压。
手术步骤及要点:体表解剖标志为脐、髂前上棘、耻骨联合,切口位于髂前上棘上方两横指,可延长至髂脊,固定合并的髂骨翼骨折或骶髂关节分离。显露腹外斜肌和腹直肌筋膜,向上下锐性分离腹外斜肌和腹直肌筋膜表面脂肪组织,显露腹白线。一侧腹直肌从耻骨联合撕脱较常见,有时可见腹直肌筋膜撕裂。顿性分离腹直肌,保护头端的腹膜及尾端的膀胱和膀胱颈。用电刀在指尖上分离腹直肌,分离腹直肌后用压肠板保护膀胱用Hohmann拉钩将腹直肌牵向外侧,电刀清理耻骨上支的软组织以便放置钢板。内旋双下肢可部分复位分离的耻骨联合。放置点状复位钳复位耻骨联合,复位钳置于腹直肌的表面,选用5孔重建钢板,在钢板两头做预弯,钢板也要做侧方预弯以适合耻骨的弧度。中间两枚螺钉置于耻骨联合体部,外侧螺钉置于耻骨支,偏心放置最靠近耻骨联合的螺钉以便加压,第一枚螺钉不拧紧,同样放置对侧第二枚螺钉两枚螺钉同时拧紧进行加压拧紧所有螺钉,达到解剖复位。一般情况下一块钢板即可,如需用双钢板增强稳定性则一块置于耻骨联合顶部一块置于前方。置负压引流于耻骨联合后方,仅缝合腹直肌腱膜边缘而不是腹直肌全层,以免造成腹直肌部分坏死连续缝合腹直肌筋膜,负压引流从腹直肌中引出。
优点:显露简单,直视骶髂关节,易于麻醉监护,可延长切口固定合并的耻骨联合分离及髋臼前柱骨折,缺点是不能用于骶骨骨折,有时复位困难。
手术步骤及要点:①沿髂脊做前外侧切口;②显露骶髂关节时注意避免损伤位于骶髂关节内侧1~1.5cmd的L5神经根;③用手法挤压骨盆或用螺纹钉把持髂骨并行牵引复位,复位困难时可用复位钳帮助复位;④注意骶骨侧钢板只容许有一孔,否则容易损伤L5神经根;⑤选用两块3孔4.5mm加压钢板,呈90度夹角放置于髂脊及骨盆缘皮质较厚处;⑥直视下平行骶髂关节打入骶骨侧螺钉。
手术步骤及要点:①俯卧位,髂后上棘外侧或内侧纵切口;②将臀大肌从髂后脊的起点剥离;③显露髂骨翼及臀中肌;④臀肌血管及神经出坐骨大切迹,显露时谨防损伤;⑤双侧骶骨骨折或严重粉碎不稳定骨折可选用骶骨钢板固定,螺钉可以直接固定在骨质坚固的髂后脊上,也可选用骶骨螺栓,但固定强度稍差。
1.Harms J,Melcher RP. Posterior C1-C2 Fusion With Polyaxial Screw and Rod Fixation. Spine,2001, 26(22): 2467-2471
2.Harry N.Herkowitz. Rothman-Simeone The Spine, 6th Edition:Saunders,20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