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病中医属妒精疮、疳疮、阴蚀疮的范畴。
软下疳是经性接触由杜克雷嗜血杆菌引起,表现为急性、多发性、疼痛性阴部溃疡,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化脓及破溃为特征的一种性病。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后此病在我国绝迹,80年代以后我国部分地区有散在病例报道。
病因
房事过度、不洁,交媾染毒,或强力入房,忍精不泄,致精搏血流,败精浊血,结而成毒,淫毒浊邪蕴于外阴而发疳疮。
肥甘酒醇,素体湿盛,郁而化热,注于下焦,复染淫浊毒邪,湿热毒邪互结,瘀阻气血,灼伤脉络,腐肌溃脓,发为下疳。
临床表现
潜伏期平均5天左右。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部位:阴茎冠状沟、包皮、龟头、大小阴唇、宫颈、肛门等处。皮损特征:初起为炎性丘疹,经1~2天后变成脓疱,破溃后形成痛性溃疡,边缘呈锯齿状,基底有污秽脓性分泌物,周围有炎性红晕。淋巴结炎:发病2周后,30%伴有单侧腹股沟淋巴结肿痛,称软下疳横痃。愈合留有瘢痕。溃疡分泌物涂片可找到革兰阴性短棒状链杆菌。
诊断
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自身接种。潜伏期3~14天,以4~7天为常见。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9:1。男性好发于包皮、包皮系带、冠状沟、龟头,女性好发于阴道口、阴唇系带、前庭、阴蒂以及阴道壁和宫颈,生殖器外如股部、乳房、手指及口腔部位发生皮损亦偶有报告。原发皮损为微生物入侵部位的炎性小丘疹,周围绕以红晕,1~2天后迅速发展为小脓疱,2~5天内脓疱破裂形成境界清楚、边缘不整齐的潜行性溃疡,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20mm,溃疡基底触之较软,易出血,上覆灰黄色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有恶臭;可由于自身接种在原发皮损周围出现成簇的卫星溃疡;男性患者溃疡疼痛剧烈,女性溃疡如发生于阴道或宫颈则疼痛较轻,但可有烧灼感。如未经治疗溃疡可持续1~3个月,愈后遗留瘢痕。因无免疫保护,可重复感染。
鉴别诊断
根据不洁性交史、皮损特点及涂片检查病原菌可以诊断本病,但应与发生于生殖器部位的其他溃疡性疾病(如硬下疳、生殖器疱疹等)进行鉴别。
坚硬、无痛、多单发、螺旋体暗视野检查和梅毒血清试验阳性。
横痃较硬,触痛轻,外阴有无痛性浅溃疡,性病淋巴肉芽肿抗原试验阳性。
为无痛性匍行性溃疡和增殖性损害,腹股沟淋巴结无炎症,病损组织检查可找到杜诺凡小体。
合并症
本病一般不发生血行播散,但局部可继发厌氧和(或)需氧菌感染。
合并梅毒者,称为混合下疳,表现为软下疳感染0.5~1个月,皮损愈合后发生硬下疳,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隐性梅毒,因此对软下疳患者应常规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
并发症
1.腹股沟淋巴结炎,发生率50%,急性者多为单侧,皮损初起约指腹大,表面红肿热痛,有波动感,可形成单腔脓肿,易破溃,后迅速融合成鸡蛋大小或更大的肿块,沿腹股沟分布并与周围组织黏连,可破溃呈“鱼口状”外翻,流出浓稠的米色脓液,可形成窦道,愈后遗留不规则瘢痕;
2.包茎、嵌顿性包茎、阴唇黏连或狭窄;
3.尿道瘘和尿道狭窄,前者由尿道内溃疡所致,溃疡瘢痕形成后收缩可引起尿道狭窄;
4.阴茎干淋巴管炎和阴囊、阴唇橡皮肿,由于病原微生物侵犯淋巴管引起。
辨证施治
余毒未清加黄连、栀子;脓水清稀加肉桂、鹿角片;情志抑郁加合欢花、远志。
土茯苓饮:土茯苓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功能清热解毒利湿,可用于软下疳中医辨证属湿热或毒热者。
预防
避免不洁性交,夫妻一方有病,治愈前不同床。
不使用公用浴具,不穿他人衣裤,坐式便器应消毒后使用。
患者使用的衣服、被褥、器具应严格管理,彻底消毒。与软下疳病人密切接触者,应进行预防性检查治疗。